醫師團隊

魏子翔 醫師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

超音波導引注射、關節疼痛治療、增生治療、背痛、坐骨神經痛、骨質疏鬆症、運動傷害、扭傷與拉傷、手術後復健、腦中風、各種神經損傷、健康促進復健

蘇俊仁 醫師

高雄醫學院醫學系畢業

腦中風、骨髓損傷、背痛、五十肩、關節炎、坐骨神經痛、骨刺、運動傷害、扭傷、網球肘、手術後復健

歷史沿革

1966年本院在世界展望會與芥菜種會之協助下成立「小兒麻痺之家」為病童進行診療、矯正及復健之工作,為大埔里地區復健醫療之萌芽。
1988年10月,本院復健醫療中心正式成立,並在1992年開始,陸續聘用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等專業復健從業人員,並先後聘請蘇俊仁醫師、林永青醫師、趙明哲醫師、陳音翰醫師、林久齡醫師、何堅仁醫師擔任復健科主任醫師。在各位醫師們與治療師們的努力之下,本科經歷三次搬遷與擴建,在2002年正式座落於本院恩典樓(D棟)5樓至今。
2017年,透過整合資源推動偏鄉醫療工作,「一步一腳印復健守護你」獲得SNQ國家品質標章殊榮。
2019年,魏子翔醫師接任復健科主任,推動各項復健醫療設備更新與人員擴充與專業素養提升,讓醫療資源接軌都市並深化在地使用。遵循著神愛世人的基督精神,本著耕耘偏鄉醫療的初心,大埔里地區的深耕永續經營,縮短城鄉資源差距以實現醫療正義,榮神益人。

本科概況

為實踐建院宗旨「辦理醫療、傷殘復健」,自1988年創立以來,逐步建構完整而專業的復健醫療團隊,秉持視病猶親的態度,持續提升專業素養。提供門診與住院病患跨科合作的優良照護品質。提供各大專院校相關科系學生見實習,結合臨床實務與學術知識,以培養更完整的復健治療技能,培育國家未來需求日益龐大的復健專業人才。

  • 目前復健科主任醫師由魏子翔醫師擔任。
  • 科內復健科主治醫師共2位,復健技術科物理治療師10位,職能治療師8位,語言治療師3位。

本科服務特色

(一)結合兒童發展早期療育,與本院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組成山地巡迴醫療團隊,主治醫師、各職類治療師與心理師均深入仁愛鄉及信義鄉的偏鄉幼稚園,進行兒童發展的篩檢、轉介,並深入偏鄉國小,提供發展遲緩孩子們的認知、動作與語言發展促進的早療課程。
(二)由本院受訓甲類輔具評估人員,支援南投縣輔具中心的輔具評估作業,以臨床專業協助身心障礙朋友以及長期照護需求民眾的輔具評估與申請。
(三)承接衛福部專案「急性照護後期」計畫,包括腦中風、創傷性神經損傷、脆弱性骨折等專案,協助病患在治療完成返家前的銜接治療期。
(四)提供偏鄉在地社區的復健治療服務,以因應鄰近之仁愛鄉與國姓鄉人口老化及交通不便,逐年增加之復健需求。
(五)自921地震後,不間斷的提供居家復健治療。
(六)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開辦的職能復健專業機構認可計畫,協助勞工朋友職業傷害後,接受工作能力評估及強化訓練、職務再設計,重返職場計畫,並追蹤復工狀況。

服務項目

1. 超音波檢查與導引注射

透過無輻射、即時動態的超音波影像,於診間內直接檢查肌肉骨骼關節系統以及疼痛位置周圍的軟組織,包含肌肉、肌腱、韌帶、軟骨、周邊神經、血管、關節囊等,偵測各項組織的創傷、累積性傷害與退化性變化。並依病情狀況,在超音波影像下,將藥物精準注射到損傷位置,減少使用藥量並達到止痛或增生修復的效果。在薦髂關節、脊椎小面關節、腕隧道等位置較深或周圍有重要結構的區域是較安全的注射方式。

2. 高濃度葡萄糖注射(增生療法)

增生療法(Prolotherapy)是一種刺激身體軟組織(包含肌肉、肌腱、韌帶、關節囊、關節軟骨等)重新修復,回復生物張力結構(Biotensegrity)的完整性,以達到治療疼痛為目的的注射治療方式。此治療廣泛運用在脊椎關節疾病、肌腱韌帶關節的退化性疾病,網球肘、足底筋膜炎、踝關節韌帶扭傷等。
因為不穩定就是骨骼肌肉系統疼痛的根源,能夠穩定關節動靜態時的結構最主要的就是肌腱與韌帶,但這類組織一旦受傷不易修復,並且會產生累積性損傷,即俗稱的「舊傷」。透過注射天然的物質(在台灣常使用高濃度葡萄糖與維他命B12),啟動並吸引纖維母細胞移行,以重新啟動人體組織的修復機制。依不同疾病、不同嚴重度、不同急慢性問題、與不同個人體質而有不同的修復速度與效果。

3, PRP注射(Platelet-rich Plasma,自體血小板血漿注射)

血小板除了在受傷止血過程中扮演協助初級凝集反應以啟動凝血的角色之外,本身還有促進組織修復維護血管內皮的功能。抽取病患本人的血液,透過技術與離心設備,將血小板從血液中分離出來並提高其濃度,其血小板內大量的生長因子,包含TGF-β1、PDGF、IFC-1、VEGF等,可透過超音波的導引,精準地注射到損傷區域,以促進損傷結構的修復,常用於肌腱韌帶的撕裂傷,或注射至退化性關節炎的關節腔內,可緩解關節腔內發炎反應,並抑制軟骨分解的細胞激素,緩解疼痛並維持關節活動功能。不須手術,不須住院,可在門診直接執行注射。

4. 放射式、聚焦式體外震波治療儀(雙機型)

震波治療是一種較高能量的超音波,過去做為泌尿科體外震波碎石技術的治療用途。自1980年代開始,震波治療在肌肉骨骼醫學方面陸續完成許多研究發表,顯示其有不同於傳統復健超音波治療的臨床價值。
震波治療儀器依據不同的技術原理,可分為兩大類,放射式震波與聚焦式震波。一般而言放射式震波能量較低,治療深度較淺層,但可以較有效率地治療大面積的軟組織疾病,例如肌筋膜疼痛症、肩頸痠痛、淺層肌腱炎;而聚焦式震波可集中能量,並有最深可達6公分皮下穿透度的治療深度,可用於足底筋膜炎、網球肘、深層肌腱炎、鈣化性肌腱炎、骨折癒合不良。
本院同時有兩種震波治療機種,除了氣動式放射式震波治療儀,另採用最新的壓電式合併透鏡聚焦技術的聚焦式震波治療探頭,擴大聚焦區,不同於市面上一般的壓電式聚焦式震波,透鏡聚焦技術能夠有效集中能量治療深層疼痛,是傳統復健治療與注射治療之外的另一新選擇。

5. 肉毒桿菌素注射

肉毒桿菌素並非細菌,而是醫學工程純化萃取的一種蛋白質,能夠結合神經細胞末端突觸內的受器,限制乙醯膽鹼的釋放,使肌肉收縮減少。除了醫學美容用途之外,因腦中風、脊損損傷、腦性麻痺、創傷性腦傷等中樞神經損傷而導致肢體痙攣和張力異常上升,是病友在漫長的復健道路上,難以進一步提升復健效果與自我照顧能力的一大障礙。在口服藥物治療之外,肉毒桿菌素注射是最常見且最有醫學實證效果的治療方式,目前衛福部也有依條件狀況事前申請的健保給付機制,讓腦中風與腦性麻痺的病友們能夠施打,降低了限制動作的張力與痙攣,而獲得更肢體功能的回復,而減緩疼痛之餘,重獲走路、穿衣、進食、甚或是工作的效果。

6. 手部動態副木

手部肌腱斷裂、上肢橈神經損傷,腦中風、或者創傷性腦傷的病友們,會因為肢體痙攣或者肌肉神經損傷導致手部緊握或者手腕關節上抬無力,進而使手指抓握與分化功能受限制,手部的整體功能大幅減損。穿戴個人化的手部動態副木,透過彈性金屬線的角度設計與回彈彈力,使手腕與手指的位置調整至功能性位置,在每一次的抓握後順利釋放,既是一種復健器材,也可作為一種返回職場或自我照顧的個人穿戴式輔助工具。

7. 電刺激與生理回饋吞嚥治療

吞嚥障礙問題,不只是發生在腦中風、創傷性腦傷、或者口腔癌的患者身上,許多隨著年齡增長導致牙口狀況不佳的長輩,在進食吞嚥的問題上都是病人或照顧者家屬一大難題。本科為大埔里地區率先引進Iowa口部肌力評估訓練暨紀錄系統和VitalStim吞嚥電刺激儀作為吞嚥障礙患者的治療,更科學化地分析與給予病患生理回饋,訓練口內、咽部、喉部的吞嚥相關構造,促進吞嚥功能與改善營養狀態。除了減少吸入性肺炎風險,更進一步找回自主由口享用不同質地食物的樂趣。

8. 矯正鞋墊製作

扁平足、高弓足、足底筋膜炎、足部骨折手術固定後關節僵硬、足部肌腱損傷等等問題引起的足弓變形,會導致步行功能受限,運動能力降低,下肢關節與下背痠痛。本科提供量身訂製取模鞋墊,可放置在鞋具內,改善足弓問題釋放壓力,緩解疼痛。對於仍處在成長期的孩子,本院也提供半成型鞋墊,可讓成長期孩子換穿使用。

9. 物理治療

本院物理治療分為以下部門:

  • 神經科物理治療:主要以運動治療與功能回復治療為主,負責神經系統損傷疾患的物理治療項目,常見之患者種類為腦中風、頭部外傷、脊髄損傷,透過動作控制、姿勢控制、動作學習、動作發展為基礎的治療,透過訓練,在刺激與反應中的動作計畫過程中,減少不正確的代償姿勢與動作;並且透過功能導向式的轉位、移位、站立、步行、投擲、平衡等動作去給予評估與回饋,必要時輔以儀器治療。
  • 骨科與骨盆腰椎機能物理治療:透過儀器去加速或促進骨骼或軟組織損傷的復原,同時更重要地,在過程中避免代償動作產生,並調整肌肉與筋膜張力,依狀況給予強化或放鬆。常見患者如關節痠痛問題、肌肉痠痛問題、脊椎側彎、肌少症、退化性關節炎、腕隧道症候群、交叉症候群、椎間盤突出症、坐骨神經痛、脊椎滑脫、網球肘、媽媽手、扁平足等。
  • 骨科與骨盆腰椎機能物理治療:透過儀器去加速或促進骨骼或軟組織損傷的復原,在過程中避免代償動作產生,並調整肌肉與筋膜張力,依狀況給予強化或放鬆,藉由物理治療給予治療使其功能恢復、維持或進步。常見患者如肩頸痠痛問題、肌肉痠痛問題、腰部痠麻問題、脊椎側彎、退化性關節炎、腕隧道症候群、交叉症候群、椎間盤突出症、坐骨神經痛、脊椎滑脫、網球肘、媽媽手、扁平足等。
  • 小兒物理治療:關於運動發展遲緩、協調問題、步態異常、動作異常、斜頸等等嬰幼兒,依據兒童發展、動作控制學習理論及個案處理模式;利用各種不同的誘發、治療手法與治療設備及輔具進行發展治療、運動治療與功能訓練。
  • 心肺物理治療:關於急性或慢性肺部疾病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外科術後或外傷造成胸廓疼痛等疾病問題,利用各種不同的治療手法與治療設備及輔具進行運動治療與功能訓練。並依據患者本身的病況、體能、職業需求為目標,設定相關運動計畫,使病患能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並建立良好的生活模式。

  

10. 職能治療

本院職能治療分為以下部門:

  • 生理職能治療:依職能角色的日常生活能力、社交能力、職業能力評估,設計功能導向的治療活動,提升病患的運動知覺、協調性訓練、功能訓練、肌耐力訓練,以及輔具介入,包含助行器、拐杖、特殊設計的生活用具等各式輔具的操作使用,體能訓練與職業評量,義肢使用訓練,環境改造會談等職能介入治療。
  • 小兒職能治療與感覺統合治療:因為生理障礙或環境障礙的孩子能夠發揮潛能,主動參與活動,提升生活功能與適應力。依據神經動作發展理論與感覺統合適應去設計活動與治療課程,讓每一個孩子找到自己每個階段的角色定位與相應的職能,促進腦部發展與心理社會等社交能力,提升認知能力、促進專注能力,改善注意力不集中問題。

副木製作:骨折手術、肌腱韌帶手術、腦中風或腦外傷病友所需的保護性副木或功能性副木量身製作。

11.語言治療與吞嚥治療

本院語言治療分為以下部門:

  • 語言治療:因為神經損傷或腦部發展導致的各式失語症、構音問題、語暢與口吃問題、言語失用症、失讀症、閱讀困難、書寫困難、嗓音異常、聲帶結節、幼兒鏡寫問題、幼兒語言發展遲緩、先天性聽損兒童語言與發音訓練。
  • 吞嚥治療:針對頭頸癌患者、腦中風患者、高齡老嚥症、早產兒吞嚥障礙等患者,透過刺激與指導吞嚥、吞嚥肌肉協調與肌力訓練、喉部氣道閉合訓練等,食物增稠劑指導,Iowa回饋儀與VitalStim電刺激儀訓練,改善吞嚥障礙。